阅读历史 |

农门长孙逃荒记 第27(1 / 4)

加入书签

所以,既然咱们家现在暂时不缺银子,二叔与其想法子去筹谋生计,倒不如把识字的事情重新捡起来,届时,我再去书肆买些讲农桑的书回来,二叔多看看,运作起来更为方便些。”

周二柱瞪大了双眼,向来沉稳的人此刻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火热了:“真的?像我这样只会闷头种地的人,也能当官儿?”

一家子齐齐看向周长宁,只见他笑着说:“这朝廷里,有精于算学的人,有擅长修史的人,可见,只要能把自己懂的东西做到更好,乃至最好,都是朝廷所需要的人才,二叔多钻研钻研农桑的知识总是没错的。

不过,二叔也莫要抱太高期望了,毕竟不是正统科举出身,即便运作得当,官职也不会太高,还望二叔届时莫要嫌弃才是。”

嫌弃?这是不可能的!周二柱连忙摆手,旁边的杨氏也面带笑意地叮嘱他道:“听见长宁说的了吧?你又不是天生脑子笨,可要好好用功,早日把识字的事情捡起来,正好,就当给长平做个榜样了。”

周长平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也不管他爹娘到底说的是什么,便连连点头,惹得众人失笑不已,只不过,饭桌下面,李氏却是不住地踢着周三全,以做提醒。

毕竟,大哥大嫂生了个出息的儿子,后半辈子不用愁了,眼看着长宁想法子能给二哥也谋个官职,就算是个九品芝麻官儿,那也是脱离了普通百姓的阶层啊,总不能到时候兄弟三人,就他们三房过得最差吧?

李氏可不傻,虽然她和周三全成婚这么长时间还没有身孕,但他们正值壮年,身子也没什么问题,总有一天要迎接孩子的到来,那么,提前为自己的儿子打算一二,也未尝不可啊。

李氏的动作虽然隐蔽,但是饭桌也就这么大点儿地方,众人眼明心亮,谁还能感受不到饭桌底下的“暗潮汹涌”呢?周二柱高兴过后,想到这一茬儿,脸色又不免有些讪讪的。

就连周大新,也一脸吞吞吐吐的样子,尽管心知肚明这朝堂又不是自家儿子的一言堂,说给谁官职就能给谁的,但是他们兄弟三个向来感情好,总不能因为这件事情让三房和他们生了隔阂吧。

幸好,周长宁很快便看向自家三叔道:“爹,您和三叔先一边识字,一边搜寻一两个铺子,咱们家总不能坐吃山空,总要置办些产业,一则多个进项,二来也是为了能给后人多留些东西。

若是需要买人来打理铺子的话,可以去问管家寻可靠的牙人来,如果我所料不错,等到王爷登基,朝廷必定会有一番大清洗,届时再去买人或者铺子的话,价格也会比平时低上一两成。

不过,铺子的事情暂且不用着急,待我的官职下来再说,你们作为平民百姓过去和作为官眷过去,牙行愿意拿出来的铺子肯定是不一样的。

至于之后的事情,只能说,我心里有了计划,但具体什么时候能实施,还得等我摸准了朝堂的情况再说,总会想法子给你们也找些差事做的。”

有了周长宁这话,李氏顿时心满意足,笑呵呵地道:“听听长宁这些话,多有条理的,也难怪会被王爷看重做事呢,你放心,你三叔识字的事情就由我来负责督促他了,绝对不会让他给你拖后腿的。”

一家人脸上都带着些笑意,可谓是皆大欢喜了,唯有周三全苦着一张脸,说起识字的事情,大哥早有基础,二哥性子稳能坐得住,也就只有他,打小好动,看见书便觉得头晕,也不知道若是他卡在读书识字这一关的话,爹会不会动用起久违的拐杖来。

登基大典由礼部筹备, 在坐上龙椅的人选已经确定了的情况下,礼部自然不可能在这个档口给怀王找麻烦,一个个都对登基大典的事情格外上心, 有的官员甚至把被子都拿到礼部去了, 一副要持久作战的架势。

当然了,这些都和周长宁暂时没有多大关系,从青石镇到现在, 一大家子往往刚在一个地方落脚, 没过多久又得被迫搬走,现在好不容易能够长期在京城扎根下来了,自然该好生享受一番这难得的安宁清闲的生活。

周长宁更是趁着授予他官职的圣旨还没有送来的这段日子,陪着一家人好好地将大半个京城逛了一遍, 还带着一大家子去郊外的小庄子上小住了几天。

不过, 原先就在庄子上当差的人,他也并未更换,倒不是对怀王就百分百地放心了,只是眼下他们家还不属于官宦人家的行列,即便叫来牙行的人, 一时间也挑不到合适的人, 那还不如先保持现状呢。

叫周老爷子和周大新三兄弟最为惊喜的就是那些田地了,周老爷子这辈子可以说就是靠着一亩一亩攒下来的土地,这才养活了一大家子人的, 对土地自然有执念。

受他老人家的影响, 周大新三兄弟看到这连成一片的五十亩地,也是格外高兴, 甚至超过了一家子刚到京城落脚时的那种兴奋。

不过, 即使再喜欢种地, 五十亩地的活儿可不是周家三兄弟就能干下来的,原先的主人是找了附近的佃农,周长宁让庄头去问了那些人,愿意继续租这块地的话,就得重新签订租契,此外,他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