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回到八零种辣椒[穿书] 第15节(2 / 3)

加入书签

,重新交给魏檗:“把这两个村的数字改一下。增产是任务!赵顺发这个人,技术有,就是觉悟不高。”

魏檗:……

我觉悟也不见得有多高,你太不把我当外人了吧,齐大伟和苗有发不在,你就明目张胆的注水。

魏檗不想接招,她装听不懂,问于明忠:“改成多少?”

我……!于明忠差点一口气儿没上来,我要知道改成多少,我还问你吗。我自己悄默声改了不就行了!

他给魏檗描述自己的要求:“小魏,你是专业人才,你懂。把这两个村里的数字,改的和其他村里协调起来。就是那种。”于明忠连比划带描,他良心一点儿也不痛。将来小魏接了农技站站长,要面对的类似的事情多着呢。

我只是提前让她学习。

“改成那种,一眼看去特别特别真,实际讲起来也特别特别真的数。”

魏檗心里默默补了一句,特别特别真的假数。

“于站,您这要求太难了。”魏檗忍不住吐槽:“和五彩斑斓的黑有一拼。你不如把赵顺发他们两个人叫来,问问为什么比去年产量低,针对他们产量低的原因,找解释说明,或者他们的测产漏洞。”

“测产漏洞?”

于明忠不知道想到什么,摆摆手让魏檗去忙,他自己端了个茶杯老神在在。

过了十月一日,玉米收成如何基本已成定局。

农技站也把本年度的产量预测报给了镇里和县里。最终上报的数据里,山水镇每个村的产量预计都比去年要高。

报数字能忽悠领导,可忽悠不了老百姓。

地里产多少就是多少,产的少了不够吃,就要饿肚子。

于明忠虽然报的粮食大丰收,比去年更增产,但实际上,今年这一季玉米产量如何,他心里也打鼓。

特别是对于所谓的开沟增产试验项目,到底能增产多少,他心里一点儿谱都没有。

所以十月一过,老于在镇里就坐不住了,不再在镇里点卯混日子。叫上魏檗,准备到三个村里挨个去看项目试验田。

先去最近的山南村。

到了山南村,孙天成已经早早等在那里。

魏檗虽然对孙天成有了看法,但只是心里暗暗警醒,面上并不显露,还是热情又和气。

孙天成见着魏檗,竖起大拇指,对于明忠赞道:“魏科长真了不得,于站,你看。”

孙天成边说边走到地里,就着玉米杆上的玉米扒开外衣,给于明忠看:“你看看,这子长得多满!我算了算,这一亩地能见500多斤玉米”

“多少?!”于明忠大吃一惊。

他知道肯定会丰收,但每亩500斤往上的产量还是超出了他预想的范围。

“打底500斤。”孙天成说:“每亩比没开沟的多见四五十斤粮!”

“没算错吧!没算错吧!”于明忠又搓手又拍大腿,忍不住也下田去扒了一根玉米。

一粒粒金黄饱满的籽粒映入眼帘,整整齐齐的黄色小珍珠从根部一直排到最顶上。于明忠不舍得把它掰下来,自己转了个圈,绕着“扒了衣服”的小玉米来来回回转,恨不得把眼睛贴到上面。

“一个子儿都没有裂!”

于明忠边说把扒掉的玉米“衣服”重新小心翼翼的给它套上,走到地头上嘴里还忍不住念叨:“没有裂,一个子儿都没有裂!”看到魏檗,红光满面跟她说:“全部长满了,没有裂,也没有缺粒!竟然没有裂果和缺粒!”

“主要上个月气候好。”魏檗也下田扒了根玉米棒子,惊异于老天爷给她赏得脸。

即便是她穿书之前,一年收成好不好,也全看老天爷赏不赏脸。如果九月份玉米授粉期阴雨连绵,收获的时候玉米最上面的地方很容易缺粒,影响产量和质量。人们穷尽智力计,也不过是从磕头祈雨把身家性命交给老天爷,变成与天一搏,“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这三分,可以养活数亿人。人类挣扎着走了千百年,渺小而又伟大。

八十年代,介于传统农耕向机械化和现代化转型的时期,尚需看老天爷八九分脸面。

于明忠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但哪怕魏檗从老天爷手里争下来万分之一,在平平无奇的山水镇,在小小的南山村,都是了不得的大事情!

“去看看另外两个村。”

于明忠强迫自己冷静,他知道其他两个村八成也会大丰收,但是,还没亲眼见到,他强迫自己不要提前高兴。

万一,万一只是孙天成撞大运呢,是不是。

这么想着,于明忠在山南村一刻也待不下去了,孙天成的欲言又止,和往旁边扯他袖子想说小话的举动,都被他忽略了。

告诫自己不要提前高兴,然而嘴角已经咧到耳后根本压不住的于明忠,招呼魏檗上自行车,赶紧去其他两个村看看。

方才于明忠高兴得晕头转向时,魏檗抽空在田头问了个大娘投了多少农药化肥浇了几次水。不同于于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