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七十年代供销社主任 第8节(2 / 3)

加入书签

依然是和颜悦色的,“好好好我不说了,你们做饭辛苦了。”

姚海芸从小到大也没少吃混合面,但怎么说呢,有的吃就不错了,起码里面真有粮食,吃了不至于饿着肚子。

鱼干加进汤里有种鲜味,虽然没有绿叶菜,他们岛上的海藻菜也很好吃,配上混合面别有一番风味。

姚海芸早在来的第一天就去看了下他们供销社的粮库,各类海鲜干货不缺,少的是细粮和粗粮,当然这也是岛上大多数人家都缺乏的。

不过听完陈兴海的话,她倒是真好奇供销社现在到底欠了多少钱,姚海芸等不及了,下午先让梁丽洁把这五年的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先给她看一下,这些都是她应该在过去的工作中完成的。

梁丽洁从桌子上先给她找出了1959年到1961年这三年的账簿,“1962年到1964年的我刚好统计数额要用到,等明天整理好了再给你,另外这里1959年的账簿是上一个赵会计做的,因为时间过去比较久了,有些字迹可能看不太清,如果有不认识的可以问我,基本上我都能认出来。”

姚海芸点点头,先翻开了总分类账,所谓总分类账,指的是记账凭证汇总表登记的借、贷金额的总数,它跟明细分类账是相互关系,明细分类账是对总账的补充。

跟后世在电脑上做的表格不同,现在的供销社会计账簿基本是纯人工用尺子和笔画出来的,无论是之前的赵会计还是现在的梁会计,两个人的字体都比较清秀,绘制的表格也很干净,一目了然,姚海芸看下来毫不费劲。

下午除了要盖几个章就没什么别的事了,姚海芸专心看账簿,出现在眼前的数额她是越看越吃惊,她感觉自己都快不认识阿拉伯数字了,南营岛供销社不大,银行借款还不少。

仅仅是1959年一年就分四次一共在银行借了4000元,1961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000元。

姚海芸还记得,1962年那次人民银行豁免南营岛农业合作社的贷款才5000元,对比下来,南营岛这欠款,简直不是一个小窟窿,而是根本无处可补。

难怪赵天磊被调职,会让她一个新人来当主任,就这贷款数额,真大佬也不愿意接盘,没几年绝对还不完。

混合面还能吃上就谢天谢地吧,起码没喝西北风,姚海芸暗暗咬牙。

第10章

看完这两年的账簿,姚海芸再次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任,首先最重要的肯定还是还贷款挣钱,挣钱才是第一等要事。

要想挣钱,自然要从供销社当前的收入来源入手。

姚海芸分析了下,当前供销社主要的收入来源有四部分,第一是农副产品的购销,即从生产队收购农副产品,再销售到城市里,从中赚取差价。第二是常规的农资销售,除了常规农具,化肥和农药,南营岛生产队对海带养殖工具的购买量一直很高。

第三是门市部日常零售收入,第四是再生资源。

农资销售短时间内很难改变,除非过几年岛上养殖风向发生重大变化,否则近几年大概率还是海带养殖占据主要地位,随着今年海带养殖收入的增加,生产队养殖海带的需求量会增加,但整体起伏不会太大。

再生资源说白了就是废品回收,也赚不了太多。

门市部日常的零售收入,这方面可以花心思,但也不能太强求高收入,毕竟整个南营岛的经济水平在这摆着,渔民口袋没钱,就是想买也有心无力。

姚海芸想了半天,只有农副产品购销或许可以扭转供销社负债的局面。

南营岛有什么?海产品。

海带,对虾,青花鱼,这些都是南营岛常规的购销商品,但在市面上的竞争力很弱,难以打出名气,也卖不出高价。

要姚海芸说,岛上还是刺参,海胆和鲍鱼,虽然在他们渔民眼里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但这些在城市里可是非常受欢迎且价高的海产品。

即使后面水产养殖大发展,会出现大量的养殖海参,海胆和鲍鱼,但在纯野生的海产品面前,依然是差了一截。

受活体海鲜运输技术的限制,加之这部分海产品产量太少,南营岛一直没有这部分海产品的购销计划。

如果她能找到合适的海鲜运输条件和收购商,那她就能把这部分海产品卖出去了!

姚海芸还记得队里去年曾买过两台潜水器用来捕捞,因为新鲜,潜水器刚买回来那会儿队里很多人都去参观了,她也看过一眼,不过后来开学她回了学校学习,后来生产队到底用潜水器捕了多少东西,谁是潜水员,她也没关注过了。

如果她提议合作,愿意收购他们捕捞来的海产品,岛上的生产队应该都不会拒绝。

姚海芸这么一想豁然开朗,是啊,她怎么忘了海岛最大的优势。

除了供销社外部创收,供销社内部的改革也刻不容缓,像郑军李广平之流,这种供销社的蛀虫,她早晚要揪出他们的狐狸尾巴依法惩处,不能让他们继续在供销社蹦跶了。

在那之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