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0节(2 / 2)

加入书签

和氏璧与随侯珠,就如同两位绝世美人,不需要任何打扮,仅凭素颜就可以惊艳世人,若添脂粉,反而污了颜色。

隋侯之珠(3)

隋珠和璧,并称于世。

原本要论名气和地位,两者不相上下,都是春秋时期最好的两件宝物。

可到了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导致和氏璧名气大盛,一下子超过了随侯珠。

之后,秦始皇灭六国,得到和氏璧,将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逐渐成为华夏皇权的象征,得到传国玉玺之人往往被当成‘真命天子’。

至此,随侯珠的光芒彻底被制成传国玉玺的和氏璧掩盖,不再那么闪耀。

时间一久,很多人只知道和氏璧,而不知道随侯珠,甚至连随侯珠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

然而,若是因为这一点就认为随侯珠不如和氏璧,那就大错特错了。

和氏璧与随侯珠的存在,共同缔造了‘珠联璧合’成语。

古人对于排位的尊卑次序是看得极重的。

左尊右卑,上尊下卑,前尊后卑。

珠联璧合,珠在前,璧在后。

可见在古人心目中,随侯珠是要稍稍优于和氏璧的。

还有,古人用文言文,说话言简意赅。

提及和氏璧与随侯珠,都不会直接念全名,而会用隋珠和璧代称。

隋珠和璧,也是随侯珠在前,和氏璧在后。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传着‘随珠隐,和璧显’的说法。

意思是,随侯珠的光芒太闪耀了,只有随侯珠隐去,和氏璧才能显露其光华,引得世人瞩目。

秦国灭掉六国之后,随侯珠与和氏璧一同成为秦始皇的心头爱物。

可诡异的是,这两件堪称天造地设、珠联璧合的一对宝贝在一起没多久,随侯珠就神秘消失了。

也是在随侯珠消失后不久,和氏璧失去最大的劲敌,才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被秦始皇做成传国玉玺。

此外,随侯珠强于和氏璧这一点,也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最典型的就是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残缺的。

红楼未完,一直是很多读者心中永远的遗憾,由此形成了‘红学’来探轶《红楼梦》的结局。

探轶红楼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考证派,一个是索隐派。

在索隐派的观念中,《红楼梦》是一部反清悼明的小说。

其中,男主角贾宝玉象征着传国玉玺,华夏的正统皇权。

林黛玉是崇祯,薛宝钗是皇太极,钗黛之间的宝玉争夺,本质是皇权的争夺。

贾宝玉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又是和氏璧制成,所以贾宝玉就是和氏璧。

而贾宝玉早逝的长兄贾珠则象征着随侯珠。

贾珠是贾政的嫡长子,贾宝玉是嫡次子。

按照宗法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贾家子孙的核心焦点,无疑是贾珠。

正因贾珠英年早逝,贾宝玉这块璞玉才显出光华,成为以贾母为首众人溺爱的对象,贾府家族传承的核心。

倘若贾珠不死,以他嫡长子的身份,哪轮到贾宝玉众星拱月、极尽宠爱?

《红楼梦》这样的映射描写,又一次与‘随珠隐,和璧显’的传言不谋而合。

长生不死之谜(1)

这也从侧面看出,在古人眼中,随侯珠始终都是一件不输给和氏璧,甚至在某方面比和氏璧要强的稀世珍宝。

可叹,现在的学者收藏家,一昧追寻着失踪数百年的和氏璧,却忘了还有随侯珠这件极尽珠玉之美的宝物。

盛兰深知随侯珠有多么珍贵,一旦现世,将是文物收藏界一次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

眼前这颗珠子竟有可能是失传两千多年的随侯珠,这叫她如何不惊喜?如何不激动?

可她转念一想,随侯珠消失了那么久,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出现?

这玩意儿,很有可能不是随侯珠,而是另外一颗不知名的珠子也说不定。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还是悠着点比较好!

冷静,冷静!

盛兰深呼吸一口气,问:“焦一琛,你说这珠子是随侯珠,有什么证据吗?”

焦一琛正色道:“有,好几个呢,证据之一,就是颜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